清晨六点的阳光刚爬上社区健身广场的铁架,老李已经蹲在那里拧螺丝——作为市体育局的一名普通科员,他的“比赛日”往往从凌晨开始。
老李的真实身份是全民健身科科员王磊,同事们戏称他为“社区体育管家”。上周,他接到居民投诉:老小区的健身器材锈迹斑斑,老人想跳广场舞却没地方。挂了电话,他立刻翻出三年前做的《老旧小区体育设施改造台账》,对照照片逐一核对。“这批器材是2019年装的,按质保期该换了。”他边说边往笔记本上画着路线图,准备第二天带施工队上门。
上午九点,局里召开“十四五”体育规划研讨会。会议室里投影仪闪着白光,处长们讨论着“如何让体育资源向基层倾斜”。王磊悄悄把手机调至静音,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敲击——这是他独创的“民情速递”系统:居民通过小程序报修器材、申请场地,后台自动分类派单。去年夏天,暴雨冲垮了郊区小学的操场,系统第一时间弹出预警,王磊带着团队冒雨赶到现场,三天内搭起临时塑胶跑道,保证了开学后的体育课。
中午十二点,王磊扒拉完盒饭,又接到了新任务:下周要举办“社区运动会”,可报名人数突然激增三倍。他抓起外套往外跑,一边打电话联系体育馆:“能不能加开两个分会场?”另一边给志愿者群发消息:“急需10名裁判,明天早上八点到岗!”去年冬天,为办“银发冰雪节”,他连续一周泡在老年大学教 retirees 滑冰,结果自己摔成了“二级甲等伤残”,却笑着说:“只要大爷大妈玩得开心,我这点伤算啥。”
下午三点,王磊跟着局长去区县调研。颠簸的山路上,他指着远处破旧的篮球场说:“这里的孩子每天走十里路去镇上打球,能不能把闲置的学校操场开放?”局长点头后,他立刻拿出手机拍下坐标,当晚就起草了《校园体育资源共享实施方案》。类似的事他做了八年:推动100个社区建成“15分钟健身圈”,帮200名退役运动员找到公益岗位,甚至自费给留守儿童买了50个足球。
傍晚六点,王磊回到办公室,桌上堆着厚厚的文件:明天要交的《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报告》、后天要开的“体医融合”座谈会材料,还有一摞等待盖章的社区健身器材采购合同。他揉了揉酸胀的肩膀,打开电脑里的家庭相册——女儿扎着羊角辫举着奖状说:“爸爸,你也是我的骄傲!”
深夜十一点,王磊终于走出办公楼,路灯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。路过社区广场时,他习惯性地停下脚步:几位老人正踩着新换的智能健身车,屏幕上显示着步数;不远处的篮球场上,少年们追逐着篮球,汗水溅在崭新的塑胶地上。风里飘来烤红薯的香气,他掏出手机,给女儿发了条语音:“宝贝,爸爸今天又修好了三个器材,明天给你带个小礼物好不好?”
其实,王磊从未获得过奥运金牌,但他知道,自己守护的是无数普通人触手可及的运动梦想。当晨曦再次照亮健身广场时,新的“比赛日”又将开始——而那些藏在报表里的数字、写在笔记本上的方案,都是为了让更多人能触摸到运动的温度。
(全文约750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