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的马尾区,薄雾还未散尽,马尾体育馆的轮廓已清晰可见——弧形的金属屋顶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银鸟,嵌在灰白相间的居民楼群间。当第一缕阳光掠过玻璃幕墙时,门卫老陈正拉开铁栅栏,迎接第一批客人:穿太极服的老人们推着自行车鱼贯而入,车筐里装着蒲扇和保温杯,鞋跟叩击地面的声音在空旷的大厅里回响。
这座建于2015年的体育馆,曾是旧机械厂的废弃车间。当年拆迁时,居民们联名提议保留这片工业遗迹,改造成公共体育空间。设计师保留了厂房原有的钢架结构,只在顶部添加了透光膜,让自然光漫进室内;墙面刷成明黄色,与周边老房子的青砖灰瓦形成对比,却意外成了街区的新地标。如今,它不仅是运动场,更像一座“城市客厅”——容纳着不同年龄层的喜怒哀乐。
上午九点,少儿羽毛球训练班的孩子们尖叫着跑进场。教练阿杰是去年退役的专业运动员,手臂上有道明显的旧伤疤。“我小时候也在这片厂区玩,”他擦着汗说,“现在能教这些孩子,觉得特别踏实。”十岁的林晓晓刚学会颠球,球拍砸在地板上的脆响,混着她咯咯的笑,惊飞了窗台上的麻雀。
午后三点,阳光斜斜切进球馆,投下长长的影子。几位阿姨铺开瑜伽垫,跟着手机里的教程做拉伸。王阿姨的孙子在这里学游泳,她总说:“以前带娃只能去商场里的早教班,现在家门口就有这么大的地方,还能锻炼身体。”隔壁的乒乓球桌前,两位大爷正为了一局胜负争论不休,球拍碰撞的声音此起彼伏,像一曲热闹的民间小调。
傍晚时分,体育馆彻底活过来。灯光次第亮起,把场地染成暖金色。下班族的年轻人涌进来,篮球撞击地面的砰砰声、足球鞋摩擦地面的吱呀声,交织成一曲青春的交响乐。22岁的程序员小陈每周三都会来打一场,他说:“白天对着电脑,晚上来这里流汗,感觉整个人都‘重启’了。”角落的健身区,姑娘们举着哑铃,汗水顺着脸颊滑落,镜子里映出她们坚定的眼神。
夜深了,球馆的灯还亮着。清洁工李姐推着拖把经过,扫帚划过地面的沙沙声,盖过了远处传来的虫鸣。她抬头看了看墙上的时钟,指针指向十点,明天还有新的故事等待书写。
马尾体育馆没有宏大的叙事,却藏着最鲜活的市井烟火。它是老人眼里的“养生堂”,是孩子心中的“游乐场”,是年轻人释放压力的“解压阀”。当最后一盏灯熄灭,这座城市角落的运动心跳,仍在黑暗中轻轻跃动——那是平凡日子里,最动人的生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