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,荔湾区的街道还浸在薄雾里,荔湾体育馆的玻璃幕墙已映出第一缕金光。门卫老陈刚打开铁栅栏,几位穿太极服的老人便沿着石阶缓步而上,竹剑碰撞的轻响惊醒了栖息在屋檐下的麻雀。这座藏在骑楼群后的建筑,像一块被岁月摩挲得温润的玉,在老城区的肌理间静静跳动着时代的脉搏。
一砖一瓦里的时光密码
荔湾体育馆始建于1985年,那时它还是个简陋的露天篮球场,红砖墙爬满爬山虎,看台是用旧木板钉成的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随着广州城市化进程加快,它被改建成两层框架结构,增设了羽毛球馆和乒乓球室。如今站在门口,仍能看见当年施工时留下的水泥刻痕——那是工人们用铁锹划下的“1992.8.15”,像一枚被时光封存的邮戳。
去年翻新后,体育馆多了面LED屏,夜晚亮起时会滚动播放社区新闻。但最让人惊喜的是负一层新增的“长者活动中心”:木质地板上,几位阿婆正跟着节奏跳广场舞,音响里放着《分飞燕》,裙摆旋起的风里飘着茉莉花香。李姨握着我的手笑:“以前我们只能在巷口空地跳,现在这里有空调,还有免费茶水,连孙子都愿意陪我来了。”
运动场上的代际交响
正午时分,篮球场的木地板被晒得发烫,一群少年正为一场班级联赛争得面红耳赤。“喂,你刚才那球该传给我!”穿13号球衣的男生抹了把汗,额前的碎发沾着汗珠,“上次就是你没接住,害我们输了!”不远处的羽毛球场,几个中年人组队对战,其中一个男人跑动时扯开了衬衫领口,露出腰间的纹身——“这是我儿子去年考进体校时纹的,他说要向林丹学习。”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,却难掩眼底的骄傲。
傍晚六点,灯光次第亮起,成了老城区最亮的星。孩子们抱着滑板冲进场边空地,轮子摩擦地面的声音和广场舞的音乐交织成独特的乐章。一位推婴儿车的妈妈停在走廊,对着手机屏幕里的孩子笑:“看,那是你幼儿园同学的妈妈,她天天来跳舞呢。”风掠过耳畔,带着远处肠粉店的香气,混着汗水味和洗衣粉的清苦,这是属于荔湾体育馆的味道,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样。
城市记忆的柔软注脚
有人问过我,为什么荔湾体育馆能在寸土寸金的老城区保留至今?或许因为它早已不是单纯的体育场馆,而是老广们共同的“精神客厅”。就像隔壁糖水铺的阿婆说的:“我在这打了二十年太极,看着它从破房子变成现在这样,就像看着自己孩子长大。”去年疫情期间,体育馆改成核酸检测点,志愿者举着喇叭喊“保持一米距离”的声音,和往日运动时的呼喝声重叠在一起,成了特殊时期最温暖的背景音。
夜深了,体育馆的灯渐渐熄灭,只有门卫室的灯还亮着。老陈坐在藤椅上读报,偶尔抬头看看门口。我知道,明天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再次照进来时,这里又会响起熟悉的脚步声——那些穿着运动服的人,会像候鸟归巢般准时到来,续写着这座建筑的故事。而荔湾体育馆,也会继续在老城区的烟火气中,做那个最鲜活的坐标,连接过去与现在,温暖每一个路过的灵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