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传统体育教学中,“跑、跳、投”的机械重复常让七年级学生感到枯燥乏味。如何让体育课既保留锻炼价值,又能点燃学生的热情?我们以“趣味田径”为主题,设计了一套融合游戏化、情境化的教案,让运动成为探索与合作的乐趣之旅。
一、课程背景:从“被动完成任务”到“主动探索挑战”
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初期,精力旺盛却注意力易分散,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。传统田径教学多以单一动作训练为主,缺乏互动性与故事性,导致部分学生产生抵触情绪。为此,我们将田径核心技能(速度、耐力、协调性)嵌入“校园探险”情境,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掌握技术,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。
二、教案设计:以“校园寻宝行动”为主线
(一)热身环节:动物王国大冒险
打破常规慢跑,改为“动物模仿跑”:学生随机抽取“袋鼠跳”“螃蟹横走”“猎豹冲刺”等卡片,根据指令完成对应动作。过程中穿插“躲避障碍”(如跨过标志桶、绕过锥形筒),既激活肌肉群,又激发想象力。例如,当老师喊“暴雨来袭”,所有学生需快速找到伙伴组成“避雨小屋”(两人背靠背蹲下),未及时组合的学生需表演一个体育动作,让热身在欢笑中完成。
(二)技能学习:障碍接力闯关赛
将短跑、跨越、投掷技能转化为“闯关任务”:
- 第一关:丛林穿越——学生需侧身钻过低栏架(模拟穿越灌木丛),随后加速跑过10米距离;
- 第二关:河流跳跃——助跑后单脚起跳,越过垫子(代表河流),落地时屈膝缓冲;
- 第三关:宝藏投掷——站在指定区域,用软式排球投向目标框(框内放置“宝藏卡”,如积分券、小贴纸)。
每组4人,依次完成三关,用时最短的队伍获胜。此环节注重技术细节指导:如钻栏架时提醒“降低重心、护头”;跳跃时强调“摆臂带动身体”。
(三)游戏竞赛:团队定向越野
将校园地图划分为“神秘区域”,每个区域藏有“任务卡”(如“用三种姿势搬运篮球往返20米”“连续跳绳30次”)。学生分组手持指南针与地图,需先 decipher 地图标记,再前往对应区域完成任务,最终集齐5张任务卡的小组获得“探险家勋章”。过程中鼓励学生分工:有人负责看地图,有人记录任务,有人执行动作,培养沟通与决策能力。
(四)放松总结:分享与成长
播放轻音乐,引导学生围坐分享:“今天最难忘的瞬间是什么?”“哪个任务让你突破了自己?”老师总结时强调:“运动不仅是速度的比拼,更是智慧与合作的游戏。每一次尝试都是成长的脚印。”并颁发“最佳团队奖”“创意达人奖”等,让每个学生都能收获成就感。
三、教学反思:兴趣是最好的教练
这套教案实施后,课堂氛围显著活跃:原本怕跑步的学生因“寻宝”任务主动加练,内向的孩子也在团队中找到了角色。我们发现,情境化任务能让学生忘记“锻炼”的压力,专注于解决问题;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(不仅看成绩,更重参与度与协作性),让每个孩子都能发光。
当然,实践中也需灵活调整:若遇雨天,可将户外任务转为室内“体能桌游”(如用纸杯搭塔配合深蹲);若学生水平差异大,可设置“进阶通道”(如跳跃高度分层),确保人人能参与。
体育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生命活力。当我们把“教技能”变为“创情境”,把“要我练”变成“我要玩”,运动便不再是负担,而是青春里最生动的探索。这或许就是趣味田径教案的意义——让每一个孩子在奔跑中,遇见更好的自己。